[主持人杨澜发型图片]杨澜的选择:从主持人到传媒人
发布时间:2019-09-24
发布时间:2019-09-24
以下是无忧考网整理的《杨澜的选择:从主持人到传媒人》,希望大家喜欢!
讲杨澜的故事不如说是在讲杨澜的选择,因为她的故事中并没有什么奇迹发生,一步一步,都从她的选择而来。
在中国众多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中,32岁的杨澜可以说是最耀眼的一位。从《正大综艺》到美国留学,从香港凤凰卫视再到主理“阳光文化网络电视公司”,杨澜完成了从一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到传媒人的跨跃,但这并不是“摇身一变”,其中的每一次选择都是痛苦的。
思维方式的转变
1994年,放下中央电视台的“金话筒”,杨澜赴美留学。主持人,至今为止还是一个令许多年轻人羡慕的职业,但是杨澜却一直有一种“恐慌感”:“主持人这个行当有某种吃‘青春饭’的特征,我不想走这样的一条道路。我相信,如果一个人不充实自己的话,前程将是短暂的。我后来做制片人和编导,其实都是故意去找苦受。但做到一定的阶段,各种各样的应酬和晚会没完没了,工作的重复性太强,老这样下去也学不到什么新东西,还不如停下来花几年时间踏踏实实完整充实自己,出去看一看这个世界到底是个什么样的。”
杨澜的确是看到了世界是什么样的,在这个过程中,也更加了解了自己。“在国外读书的时候也挺苦的。但过一段时间,我就觉得艰苦的时光对于人生体验特别可贵。后来做许多人物采访的时候,我也发现了同样的道理,人容易记住艰苦的过程,而顺的事却容易忘记。据说这是因为人在痛苦中会分泌出一些特殊的激素,刺激大脑记忆。”
人们都说,杨澜一直都挺顺的,刚毕业就进中央电视台了。其实,人生的这一课杨澜在美国给补上了,而且恶补了3年。在美国毕业的时候,她的成绩列在全年级最前面百分之五,“当时那种成就感绝不亚于在国内的所谓名气。”
杨澜认为自己比较中庸,她特别羡慕有个性的人。“我很羡慕周围生活中一些棱角更分明、更有创见和个性的人,也愿意结交这一类的人。我经常觉得自己不是一个有才华和极端聪明的人,但我的行为又比较符合这个社会主流。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,从小我们受的教育就是要好好读书,遵守纪律,对朋友要友好,要把大苹果分给别人吃。父母按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来要求孩子,特别是一个女孩子。这样我循规蹈矩,在学校是好学生,在单位是好同志。后来我认识到这种标准给人压上了很大的负担,要让人喜欢你,而且特别在乎别人的喜欢。我的反叛期几乎是到了美国以后才很晚地到来。”
杨澜说,在美国那几年,她的收获是思维方式的转变,她发现了世界上原本有各种各样的人,各种各样的思维方法,完全来自于不同角度来看同样的事物。“这对于我后来制作节目有特别大的好处,我不再那么自以为是,不再以为自己以前一贯接受的那个观点肯定是正确的了。”
杨澜将这种朴素的观点带入到她的经营思路中,在谈到“阳光文化”的价值观时,杨澜强调,“我们追求朴实、客观与平衡,不要主观和慷慨激昂。时间是很无情的,要用真实与朴素的表现与国际市场的沟通,一切虚假的东西都经不起时间的考验。”
从主持人到传媒人
在美国,杨澜结识了吴征并嫁给了他,这次选择对于杨澜的生活和事业都是一次转变。用杨澜的话形容,吴征是那种商业素养和文化素养两者都具备的人。在商业运作上,杨澜跟吴征学了很多。
本可以成为第一个非美国成长、在全美三大电视网中任职的亚裔主持人,但杨澜选择了回国,“传媒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,在自己的国家可以做的事更多。”当1997年,杨澜出现在凤凰卫视时,她成熟了。两年多以后,也就是在2000年,杨澜作出了人生的又一次选择,人们看到的是另一个杨澜。
2000年1月,杨澜出资4000万元入股香港上市公司良记集团,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,良记股份暴涨了20多倍,有人计算她所持有的股票市值已达数亿元。杨澜作为第一大股东亲任良记主席,并没有卖掉一股,“经商不是为了赚快钱”。3月份,良记集团更名为阳光文化网络电视有限公司,杨澜担任主席。新公司调整了业务方向,要建立一个以历史及人物传记为主题节目的巨大资料库,为各种媒体和网络电视观众提供服务。
杨澜从此进入商界。
“没有退路,”杨澜的每一次选择都是痛苦的,而且要准备冒一定的风险,“通常我在变化前的一年半年时间都比较痛苦。你追求的东西和环境的实质、个人的个性有了矛盾,怎么办呢?当时的现实又是许多人很羡慕你,如果放弃眼前所有的可能以后永远得不到了,可能会失败,所有人都笑话你,所以那一段时间会患得患失,睡不好觉,作不了决断,但最终你追求的东西会很吸引你。”
选择从未离开主线
从做主持人,到制作节目,再到经营阳光文化网络电视公司,杨澜一直对历史文化题材的节目情有独钟。这种执着使她非常坚定地选择了做“另类”文化的商业模式。杨澜坦言,“我真的不在意作什么老板,但我很喜欢在文化传播方面尽量施展我的特长,如果这必须借助一个公司,那么我就努力办好公司。这就是我主理阳光文化的出发点。”
她在美国留学期间,深感西方传媒对中国的无知与偏见,又失望地发现许多国内的专题片在制作理念与手法上陈旧,无法被西方观众接受。只有走市场的道路,以国际水平的制作打入国外主流媒体,才能打破这种局面。当然,这种执着并不仅仅依赖于个人的感觉,因为杨澜清楚地知道,“文化是一种理想,首先要盈利,‘阳光文化’是香港的上市公司,对股民负有责任,因此商业运作是非常重要的”。
在2000年入选《福布斯》小企业的六家大中国区的公司之中,“阳光文化”年龄最小,并且独得“未来之星”殊荣,杨澜当然很高兴,倒不是这种评选能给公司带来什么直接的利益或至高的荣誉,杨澜看中的是外界对于“阳光文化”所选择的商业模式的肯定,这无疑增加了他们的信心。
应该说,“阳光文化”所选择的市场定位抛弃了目前唾手可得的一些商业机会,带有一定的前瞻性。历史文化题材节目面对的是有一定经济实力和文化素养的群体,是“小众”而非“大众”,这一细分市场在华人地区正逐渐形成,当然还需一定时间去引导和培养。杨澜的信心来自于主题频道在世界各地的成功,她举例说,美国的历史频道经过6年的努力,在美国有线频道中,被观众和广告商评为最有价值的频道。这足以说明这一消费群的忠实度与潜力。
去年10月,经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批准,阳光卫视成为2001年在国内有限制收视的境外卫星电视台之一。同时,阳光卫视已全频道在香港落地,2001年1月,阳光卫视与台湾新知频道达成协议,为该频道提供其总播放时间一半以上的节目,台湾观众可在77频道观赏阳光文化的节目,此频道覆盖整个台湾400万户家庭约1000万人口的电视观众。
成功进入台湾市场可说是阳光文化在中国内地、香港与澳门有稳健的发行渠道的基础上,在大中华地区内又一令人鼓舞的发展,因为阳光卫视已于去年11月底在香港全频道落地,香港观众可通过有线电视收看“阳光”的节目;在此之前阳光文化还购入澳门卫视旅游台的控制性股权,亦确定了其建立第二条频道的计划。此次与台湾新知频道的合作,使阳光文化在大中华地区的市场位置得到进一步确定。
除了电视这一传播渠道,杨澜对于多媒体的发展也有充分的考虑。她认为,在多媒体拓展方面,文化产品具有再包装和再销售的潜力,与新闻的及时播放,电视剧的单向播放相比,专题片和纪录片更适合互动,在宽频网络和互动电视上能够得到充分体现,“‘阳光文化’在多媒体方面有所准备,这一点也得到行业内的认同”。
“阳光文化”的收入是多元化的,除在亚洲卫星上阳光卫视有广告收入外,文化纪录专题片可再做发行,再打包卖给其他电视台。“文化专题片实效性不强,但自生能力强,可重复播出价值高。”杨澜已具备了商人的思维模式:“我们必须既考虑文化的追求又考虑商业的价值,否则一切都是空谈。”的确,与卫星电视相比,发行覆盖面更大,从而增加广告收入。
动力与压力
名人创业有许多优势,杨澜并不讳言“杨澜”品牌为“阳光文化”移植了许多先天的优越条件。在谈到“杨澜”与“阳光文化”两个品牌的关系时,杨澜坦言,“一开始会结合得比较紧密,日后会出现优质的节目群和群体主持人,以及优秀的制片人、管理者等等,‘阳光’要比‘杨澜’涵盖的多得多”。
制作文化纪录片,无疑需要非常优秀的制作人。“阳光卫视将提供一个平台,”杨澜认为,“这个平台有合理的商业模式,可以给很多人提供资金、市场和播放平台,有能力进行‘大制作’,摆脱单打独斗的现状。”
2000年8月8日开播的阳光卫视是“阳光文化”的传播渠道之一,这是第一个以历史及人物传记为主题的华语卫星电视频道。目前主要播出的节目有介绍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和近代人物传记的《发现中国》、《中国历史文化名城》、《人生在线》;有反映世界名人、民情民俗、科技发明的《人物志》、《岁月留痕》、《时空钮扣》、《我们都记得》等。最近,两岸三地的电视制作人正将精心制作的《国宝背后的故事》、《西部阳光》、《阳光处处》等反映中国历史、经济、文化诸多方面内容的主题节目奉献给观众,以期引起关注中国的国外研究者和投资者的广泛兴趣。
到目前为止,利用发行新股,杨澜、吴征夫妇大概已经投入了2200万美元。的一笔约500万美元建成了香港的一个新的制作室。其余的资金一部分用于引进节目,另一部分则用来招募了一批高素质的制作、编辑和广告职员队伍。杨澜从亚视以及香港有线电视挖走了一些有很好业绩的制片和编辑。徐小明与李兆熊两位亚视的前任高级副总裁,现就领导着香港的制作和播出部门。
按常理,“阳光文化”应当首先得到观众的认可,近而吸引广大广告商,由此提高经营业绩,最终在股价上得到体现,但事情的发展却不是这样。
阳光卫视8月8日才开播,覆盖面还正在推广,观众群正在培养当中,但广告商已经开始行动了。阳光卫视的节目广告已售出到2001年9月份,金额总数达2000万美元,这其中包括有中国的一些的公司,还有诺基亚[微博]、摩托罗拉[微博]、柯达等一些跨国公司。杨澜分析,目前的广告客户主要有两类,一部分抱着观望和尝试的姿态,一部分看好长期发展,敢于冒一定的风险。
据其中期业绩显示,截至去年9月底,“阳光文化”亏损6300万港元,其中传媒业务的亏损为5748万港元。
面对这种压力,杨澜说,“我骄傲,我们才亏了6000多万”。
其实这笔费用是公司筹建卫星频道的投资,包括大量硬件设备购置。世界上恐怕还没有一家电视台在刚刚开播的情况下就赢利的。“从去年3月底公司组建,到8月8日仅用4个月的时间即开播阳光卫视,创下世界卫星电视的奇迹。”杨澜透露,目前公司财务情况运转正常:“到2000年9月份,从头半年的运营状况看,公司仅亏损6000多万港元,大大低于市场对我们预计第一年亏损1.6亿港元的预期数字。我们是非常骄傲的!”
目前成功进占港澳台市场将大大有利于从去年10月到今年3月公司的经济运转形势。杨澜预计到公司运转的第一个整年,即到2001-2002年财务年度,集团将达到整体收支平衡,其中电视公司形成利润。而一般情况下,卫星频道亏五、六年也并不稀奇。
据悉,阳光文化的海外拓展预计在今年第一季度内将继续进行,届时还会在台湾的宽频市场和北亚、南亚及东南亚地区有新的重大发展。
杨澜将重登荧屏
儿女双全的杨澜将于今年6月重登荧屏,在香港阳光卫视中重执话筒,主持全新打造的《世界名人访谈》。
《世界名人访谈》的采访对象主要是世界政坛风云人物、财经要人、文体名人等,也包括世界上一些特殊组织、机构的。列入访谈计划的人物中包括一定数量的海外杰出华人。
从第一次走上荧屏到现在,10年过去了,杨澜再次主持节目,有着双重的身份。她将从节目制作到公司运作全方位实现她的理想――做好历史和人物传记类节目。
个人简历:
1986年至1990年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大学。
1990年至1994年初,主持《正大综艺》节目,创造了收视之冠的佳绩。
1994年获得中国首届主持人“金话筒奖”。
1996年,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传媒硕士学位。
1996年夏,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制片人莫利斯·莫米德共同制作导演了《2000年那一班》两小时纪录片,在哥伦比亚电视网晚7点黄金(1192.90, -1.40, -0.12%)档向全美播出,创下了亚洲主持人进入美国主流媒体之先河,并获评论界好评。
1996年,与上海东方电视台联合制作的《杨澜视线》节目成功发行全国52个省市电视台,收视率在各地文艺节目中均获得不俗成绩。
1997年4月,应联合国[微博]副秘书长之邀,作为东亚代表,出席了联合国世界媒体圆桌会议,11月又应邀出席联合国“97世界电视论坛”。
1997年1月,杨澜散文集《凭海临风》出版,销量超过50万册。
1997年7月,加盟凤凰卫视中文台,并于1998年1月推出访谈节目《杨澜工作室》,自己既是制片也担任主持人,采访了多名时事人物,节目大受评论欢迎和赞赏。1998年4月,开播的《百年吒咤风云录》,杨澜担任主持,引领观众走入过去时光,重温100年来影响历史进程人和事。
1999年10月离开凤凰卫视中文台。
2000年,出任阳光文化网络电视有限公司主席。